国乒之所以在世界乒坛雄踞霸主地位,主要原因就是坚持科学训练、潜心研究,在技战术挖潜创新方面引领世界潮流。“性别大战”就是国乒想出的奇招,目的是开展队内热身训练赛、营造模拟实战的紧张氛围、寓教于乐的以赛代练方式之一。
今天,笔者通过重温几组有趣的国乒“性别大战”典型事发,透过历史数据展示男、女乒乓球运动员的实力特点,从那些珍藏在心里的美好记忆中感受国乒运动的发展成长进步。
事发之一:2003年我们乒球队上演队内热身“性别大战”。比赛首先在女子世界冠军乔红与男队员侯英超就展开。七局比赛,每局从侯英超让5分开始,乔红仍1:6落败。接下来处在运动巅峰状态的邓亚萍与王涛交手。在21分制、王涛让9分的情况下,双方才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竞争。女队李晓东教练直言:目前女队水平要落后男队10年。
事发之二: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我们乒球队内热身“性别大战”。王楠 2-3 阎安、郭跃 1-3 方博、王楠 0-3 方博、李晓霞 3-1 宋鸿远,才使女队免遭零封局面。当时的王楠如日中天、郭跃刚刚拿了世乒赛的冠军,李晓霞是实力最强者之一,女队状态正值的巅峰期。
事发之三:。2023东京奥运会前我们乒球队内热身“性别大战”。本次热身赛又祭出“性别大战” 叠加 “关键球对抗”新创新,也就是在奇数局自8:6起局、偶数局从9:8开打且在男选手让分的赛制下开展“不公平竞争”。结果本次“性别大战”女队以2:1击败男队,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!其中,陈梦4:3战胜樊振东,孙颖莎4:3击败许昕;另一场梦幻巅峰对决在现役世界冠军刘诗雯与“大满贯”得主马龙之间的展开,最终马龙4:2战胜刘诗雯,男队险些领到被横扫的“超级大礼”。
展开全文
其实,比较男、女乒乓球运动员的差距有多大,国乒的“性别大战”只是冰山一角,不能概括全貌,更不能因此对女队得出不切实际的结论。从乒乓球技术特点和对身体条件的要求而言,单就力量一项男子运动员的卧推力量平均值100公斤,女子运动员的卧推力量平均在50公斤,两者的差距在两倍左右。如果将打球手臂力量、扭腰转胯带动全身力量聚集于一点,那么男性的综合力量、男运动员的全力一击,是女运动员难以比拟的!也由此决定女子虽然在力量、速度、旋转等方面与男子运动员对抗先天不足。
可喜的是,随着时代前行和现代乒乓球的规则和用球变化,21分制改成11分制、5分一换发球改成2分一换发球、38小球改成了“40+”的大球,以及严格规范“发球无遮挡”和“抛球无弧线且有一定高度”等新的规定出台,男、女选手实力差距出现了逐渐缩小的趋势。“女子打法男性化”逐渐成为技术主流,女子在小技术方面细腻手法、调剂情绪状态的稳定心理的优势突出、加之在力量和速度上大强度训练,明显弥补了“力量、速度、旋转”上与男子相比的不足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